“小菌棒”带动“大扶贫”
六枝特区大用镇食用菌产业园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
乌蒙新报记者 胡兴文
1月25日,寒风生凉意,六枝特区大用镇显得有些冷清。
然而在大用食用菌产业园区里,却气氛火热。基地整齐划一的大棚内,务工人员们互相配合着娴熟地给菌棒“梳妆打扮”。
“这叫打孔透气,是为了方便菌棒出菇。”刘明敏一边麻利地将打好孔的菌棒码砌起来,一边向记者解释道。
层层码砌着的白色菌棒,仿佛一锭锭白银盛满“银仓”,给刘明敏带来了脱贫希望和致富门路。
43岁的刘明敏是大用镇本地人,之前和丈夫两人在家务农,守着“一亩三分地”,种些玉米土豆,偶尔打打零工,倒也能照顾好家里的3个孩子,日子虽不富裕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。
可2011年的一场车祸,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,车祸导致刘明敏的腿留下“永久伤害”。
“我的腿受伤后,就干不了重活,只能在家种种地。”然而靠着玉米土豆的传统种植模式,一年下来根本挣不了钱,日子越发艰难,家里成了贫困户。
2018年9月,占地70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核心区域建成投产,幸福开始向刘明敏“敲门”。
六枝特区年均气温15℃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全年适宜食用菌生长,四季皆可出菇,弥补了南方省市夏季不出菇、北方省市冬季不出菇的市场空档。
抓住气候优势,六枝特区选准食用菌种植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产业之一,建立食用菌产业园,由
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。
“核心区产业园项目,采取‘三变’改革模式实施,农户(含贫困户)除以土地入股,每年每亩固定分红外,还可在基地务工创收。”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罗孝琴介绍,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一年可解决300余人就业,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。
目前,该项目核心区已带动66人就业,其中贫困人口10人,人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。
“自从园区落户大用,我就到这里来务工了,一天能挣八、九十块钱。”刘明敏说,基地给腿脚不便的自己提供了就近创收的场地,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,更带来稳定收入,脱贫指日可待。
如今,六枝特区以大用700亩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为核心,辐射银壶、岩脚、梭戛、牛场4个片区发展食用菌种植300亩,带动全区发展食用菌1500亩,实现年产菌棒1500万棒,产菌2250万斤。
“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渠道,我们的鲜菇产品主要销往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成都、重庆……”罗孝琴还向记者透露,现在公司已与四川、
贵阳等地的多家企业签订了购销协议。
从“夕阳”产业到“朝阳”产业,六枝特区早已算好账单——以种植香菇测算,第一期种植香菇800万棒,预计年产鲜菇6000吨,年产值6000万元。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,每年农户可入股分红32万元,210户640人受益,人均增收500元。
“小菌棒”虽小,给六枝特区贫困群众带来的却是大丰收,更是脱贫致富的新希望。